瀏覽分類:

好書推薦

《推薦好書 #2》拖延心理學?你也是拖延仔嗎?你也為拖延感到焦慮及不安嗎?這本書帶你有效解決拖延症候群!

「不要談什麼天分、運氣,你需要的是一個截稿日,以及一個不交稿就打爆你狗頭的人,然後你就會被自己的才華嚇到。」

——查理·布洛克(英劇《黑鏡》編劇)

許多人都有拖延的毛病,舉凡交報告、寫作業──還有減肥,我們總是能拖就拖。報告和作業總是累積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動手,而減肥總是明天的事(像我,從出生到現在都在減….)

為什麼我們總是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後?為什麼我們總喜歡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

偶然之下看到了這本書《拖延心理學》,深受鼓舞,決定把中間的體悟都寫下來。

心理層面

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可能遭遇過度貶抑、過度鼓勵、冷漠疏離等的對待,導致我們在面對任務時不斷的拖延,最終導致難以回復的錯誤。雖然過往的經驗會導致我們不自覺的拖延,但我們卻可以有意識的覺察自己是不是正打算拖延?而為什麼我們現在不願意現在就開始?進而了解是什麼心理機制在控制自己的行為。

拖延症幾個心理因素,我們可以區分五類型的人:

  1. 害怕失敗型:「我害怕自己失敗,所以不願全力以赴。」

這類型的人害怕面對失敗,因此利用拖延來保持表面的完美。他們讓他人相信自己的能力超越實際表現,甚至讓他們自己相信自己非常出色、充滿潛力。透過拖延,他們永遠不必面對自己能力的極限。

  1. 害怕成功型:「我不應該表現出眾,也不配獲得成功。」

這類型的人擔心成功地完成任務會帶來更多麻煩──因為如果做得太好,就會證明他們非常有能力,這意味著他們必須承擔更多責任和更高的期望。特別是對女性來說,這種情況更為常見,因為她們深信優秀和堅定的女性不如柔順和體貼的女性能夠獲得幸福,因為她們的強大會給男人帶來壓力。

  1. 反抗權威型:「我用拖延爭取主控權,打破規則的叛逆者!」

這類型的人以維護自主權感到自豪,他們想證明沒有人能迫使他們違背個人意願。拖延就像在向他人宣告:「你不能強迫我順從。」例如,他們會在不想回覆的時間才回覆訊息,或者只有在心情好的時候才回覆;父母要求整理房間時,他們反而更不想做,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在自己想做的時候才會去做。

  1. 害怕分離型:拒絕單獨行動。

害怕分離的人會透過拉近彼此距離來獲得安全感。這類型的人分為兩種常見類型:

第一種是需要幫助的人。當他們對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感到不確定,或者無法自己想出主意時,他們會依賴他人的想法。

第二種是回到過去情境的人。他們保持著熟悉的模式,並恢復與他人的關係。這種拖延模式使得他們的過去繼續存在於現實生活中。

  1. 害怕親近型:避免過於親近讓人感到不自在。

這類型的人以保持距離的方式讓自己感到更舒適,而拖延成為他們逃避的手段。當然,害怕親近型也可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類型是害怕他人越過界線。他們認為人際關係耗費精力,並害怕他人的要求會不斷增加,直到將他們耗盡。

第二類型是不愛比失去更好。這些逃避親近關係的人內心渴望完美的愛情,希望對方能無條件接受他們的每一面,但同時他們又懷疑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選擇逃避。

生理層面

大腦也會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假設我們患有注意力缺失症、憂鬱症、焦慮症或躁鬱症等等疾病,我們需要接受正規的藥物治療,以改善我們的生活。另外,大腦的神經元也會隨著我們持續接觸某件事物或行為而改變,不斷地重組、重新建立神經連結。不論好壞行為,都會隨著我們的持續而加深,也會隨著我們的中斷而結束。

故事時間:有一位朋友在工作中經常拖延,她覺得自己無法集中注意力,總是分心。後來,她去看了醫生,發現自己患有注意力缺失症。通過正確的治療和藥物,她的注意力得到了改善,拖延的問題也逐漸減少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拖延可能是由於我們的生理狀態所導致的,及時尋求專業的幫助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介紹完造成拖延可能的原因後,作者也提供了許多讓讀者可以克服拖延症狀的行動。

克服拖延的方法

一、設定可行的目標和細分任務 有拖延症狀的人必須先避免訂定過於遠大的目標,並且將目標細分成許多小目標,每達成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個獎勵,讓自己有動力持續。

二、尋求身邊人的協助 當我們在執行目標遇到困難的時候,難免會想放棄,這時若有朋友或家人可以提供支持或鼓勵,持續下去的動力也會提高許多。

故事時間:我有一位朋友一直想要開始一個健身計畫,但他總是拖延不願意去健身房。後來,他找到一個健身伙伴,他們互相鼓勵、相互監督,每天都會一起去健身房。這樣一來,即使其中一個人想要拖延,另一個人也能夠提醒並推動他們一起行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找到一個支持你的夥伴或團隊是非常重要的。

讀後感想:

這是一本針對「拖延」有相當豐富介紹與分析的書,從一開始作者先針對「拖延者」的類型進行分類,讓讀者一開始就可以找到自己可能屬於哪種屬性,再接著從心理及生理對我們行為的影響下去分析,最後以提供克服拖延技巧的行動指南讓我們可以完整地經歷一次流程。

以下是我個人從這本書中獲得的三個重要觀點:

一、了解自己的特點 如果我們心中有一個想要成為的樣子,那麼我們首先必須知道自己目前的狀態是什麼,才能針對不滿意的地方進行調整。在閱讀這個章節前,我一直不了解自己為什麼習慣性地拖延。然而,作者就像是一位心理諮商師,透過提問的方式幫助我深入剖析自己,讓我意識到不應該繼續影響著現在的我,我們是有選擇的──選擇行動

二、認識時間的感知 時間可以分為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主觀時間是我們個人感受到的時間,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例如,在追劇時,我們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但在等待某件事情時,又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而客觀時間則是鐘表上的時間。閱讀到這個論點時,我不斷點頭,深有同感!學生時期,老師總是說下個禮拜要考試,雖然我總告訴自己要提早準備,但最後總是在前兩天開始準備,因為我個人的感知時間告訴我還有很多時間。這讓我更了解為什麼我總是會拖延,我個人的感知時間與客觀時間有所出入。

三、分割目標,建立習慣 設定可行的目標並細分任務,是克服拖延的一個重要策略。把一個龐大的目標分解成小目標,每個小目標完成後給予自己獎勵,這樣可以增加動力和成就感。通過累積這些小成功,最終可以實現大目標。這提醒我,在進行一項困難的任務時,分割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逐步達成每個小目標,讓自己進入習慣,最終達成整個目標。

總結:

《為什麼我們喜歡拖延?從心理和生理層面探討》這本書以科學的方式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總是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後,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來克服拖延。這本書不僅在理論上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原因,還提供了實際可行的建議和方法,讓我們能夠從心理和生理層面來克服拖延的問題。我認為這本書對於那些經常拖延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整理想法的技術 – 想成為善於整理想法的人嗎?整理想法的技術,讓你避免腦袋一片混亂!

書本截圖

整理想法的技術,讓你避免腦袋一片混亂這本書主要著重在整理技術的介紹,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在會議上突然被主管點名,來你說一下,「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突然間,腦子一片空白、語無倫次,或是明明自己覺得很有道理,但說出來大家卻聽不懂?

這本書想講的就是:

其實你不是沒想法,而是不會整理、表達!

看完內容摘要其實覺得就是一個銷售文案,把“成為善於整理想法”的人,這樣的情境,透過聚焦主題給予希望這類方式刺激銷售(我就被刺激到了….),為了不浪費這200元,我決定用他書中的架構實際應用看看有沒有這麼神。

本書內容最讓我驚豔的莫過於將閱讀的”行為”拆解成前中後不同情境,並分別對應給予應該達成的任務跟題目,以下我用本書內容拆解一次:

讀書前的閱讀

透過下列三個重點:

  1. 封面:透過簡明的線條、色塊、字型大小排列,結合看似混雜的色塊圖樣設計表達彙集多種資訊但井然有序的概念,將本書重點【整理想法的技術】強調出來,特別是強調技術,也代表本書是一本工具書。跟作履歷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參考我另一篇求職文章
  2. 作者:作者福柱煥是韓國EBS電台主持人,也是韓國知名工具軟體公司ESTsoft的首席顧問,換言之,他的內容編排及設計,可能有部分是跟這軟體有相關的。
  3. 前言:這部份比較沒有什麼特別,簡單地闡述這本是一個工具書,大概就這樣。

重點摘錄:強調方法分享,作者是領域內有實務經驗的商業人士,可參照案例學習手法。

讀書中的閱讀

一樣分成三個部分彙整

  1. 目錄:從目錄大致上可拆解為【Why1 (為什麼需要)>Why 2 (為什麼這技術可以幫你解決你無法整理的痛點)>HOW(如何作)>What(作什麼)>Showcase(成功案例)】拆解之後發現跟業務提案銷售的邏輯蠻接近,之後我會從作為一個業務或商務開發,你應該怎麼提案這樣的內容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2. 內容:本書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這邊,藉由目的+情境的思考,主動的尋找對應的內容,再反推成必要的資訊和問題,這其實是工具書常見的用法,速讀的技巧也源自於此,但以前不知道的時候真的就會把整本書一頁一頁看完,其實某程度上來講是挺浪費時間的。
  3. 想法:結合書中分享的工具,整理每篇章的想法。這其實沒啥好說,總之就是類似學習評量,練久就是你的。

讀書後的閱讀

這邊的重點就是將本書內容聯同讀完的想法彙集成一個完整的資訊。分為以下幾點

  1. 時間
  2. 作者
  3. 書名
  4. 閱讀動機
  5. 大綱
  6. 印象深刻摘要
  7. 讀完可應用內容

套用以上幾個就可以很標準的把本書相關資訊彙集成你自己的版本,我嘗試了一下可以變成下列這樣(懶得打太多字,把還沒擷取的內容補上):

  1. 時間/作者/書名
  2. 閱讀動機:因過往想法多、但整理少的現況,當初看到這本書覺得幹這書根本是為我設計,於是衝動購物了。買書的動機著重借用本書提供的方法,應用再自己生活上,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找到自己的規律。
  3. 大綱:參照上面目錄部分
  4. 印象深刻摘要:整理想法的基礎,是發出和接收
  5. 讀完可應用內容:工具、拆解思維,跟整體編排內容的邏輯,有覺得與業務&求職異曲同工之妙,學習了。

下列工具是本書介紹有用的,提供給大家參考:

13種實用整理想法工具

  1. 曼陀羅圖
  2. 心智圖
  3. 數位心智圖
  4. 3的邏輯樹
  5. 腦力激盪法
  6. 腦力傳寫法
  7. 問題圖
  8. 讀書報告
  9. 閱讀清單
  10. 整理想法演說的五階段過程
  11. 寫日記
  12. 人生座標圖
  13. 願望清單

我個人覺得相對比較沒看過的是後面四個,

  1. 整理想法演說的五階段過程
  2. 寫日記
  3. 人生座標圖
  4. 願望清單

這四個是真的很少見,仔細品味之後也發現確實有其必要及獨到之處。

日記&人生座標圖強調的是紀錄內容,重點在於把你的人生故事每一個部分都寫入,作為可回溯的紀錄,讓你每一天、每個階段發生的狀況都清楚。兩者最大的差異來自情緒分數的紀錄,這是我最驚豔的地方,情緒是主觀的,但生活的事情、感受甚至當下任何決策,都繞不開你當天的情緒,透過記錄情緒可以更好的了解,遇到什麼事情跟情緒影響波動大不大有關,隨著時間推移,是否這樣的影響還存在,可以讓你的人生有更多更廣維度的座標,處理更複雜的人生課題。

整理想法演說的五階段過程,可參照我另一篇文章高效求職心法(1) – 別急著投履歷!找工作前要做的五件事,這篇文章提到的縮放及整理手法,其實類似,但更強調目標客群跟順序,也是本書我認為值得一讀的地方。

最後,引用一段作者在其中透過記錄自己日記的方式,逐步踏向成功的心路歷程:

客觀發掘自己「是誰」

我以日記為基礎,製作人生座標圖。一個月一次,六個月一次,一年一次,分析過去所寫下的日記走向。這個過程可以發現自身想法的演變方向,也讓我客觀地觀察自己是誰,以及從何處走向何方。如果分析經常使用的單字,就能知道我偏好的用語和心理狀態。

我在製作人生座標圖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件神奇的事。當我思考某一個主題時,通常會持續三周。例如說,我對讀書產生興趣時,會連續三個星期保持關注,而時間一過,我就轉而對運動產生興趣。像這樣經過三周之後我的關注度會降低,轉而對其他主題產生興趣。

當我發現自己擁有關注週期之後改變的部分是,開始能夠預測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並且預做準備。舉例來說,我訂下持續運動一年的目標。但是我能事先預測,過了三周之後我會對其他事情產生興趣,而對運動的熱情減退。在放棄的情況出現之前,我先重新設定我的目標以防患未然。這種方式也讓我能夠維持我既定的人生目標。

接下來,換我實踐這樣整理的心得,成為善於整理想法的人!

《推薦好書#1》你也想成為有錢人嗎?致富強心臟 – 翻轉人生的心理鍛煉之路

打造你的強心臟

因為接觸區塊鏈而認識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同時也是台灣知名NFT社群《Fomo Dog》創辦人Raymond。

與其說這本書在分享如何致富,不如說這本書在講的是「心態」及一般人的「思維誤區」。在告訴你,如何跳脫人生三大困局,訓練自己的「強心臟」。

  • 困局一《我應該….》

我想大家都有很多經驗,社會、家庭、文化,打從一出生就會有太多太多的種種,告訴你或是讓你知道,「你應該….」「我這是為你好…」這些充斥在我們生活各種角落。如果遵從這些「應該」,那可能人生道路會順著這些「應該」發生的事情走下去,變成別人認為你「應該」要過的生活,沒什麼不好,只是換個角度來說,同時也喪失了追求「自己想過的生活」的機會。

順從你自己的心,趁早衝撞既定的體制,做出成績,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 困局二《我沒錢》

你願意花多少錢來投資自己,讓自己成為最強、最厲害的人?

如果今天有人跟你說,教你用300萬台幣買一個頂級老師的視訊課程,總時長不超過兩小時,你會願意嗎?

作者說:「沒有貴不貴,只有值不值得。」問題不在於你有沒有三百萬,而是你現在每個月有沒有投資在自己身上?

作者也分享他認為休閒娛樂的費用,應該從投資後的被動收入所得來支付,而不應該去透支來購買無益於自我成長的奢侈品。

看完這章,我捫心自問,今天有人跟我說花40000塊,上一個視訊課程,我會願意嗎?

但我卻願意把同樣的金額,分散在三個月去吃喝玩樂、與朋友聚會。

我有足夠認真投資在自己身上嗎?

錢不是稀缺資源,時間才是,用錢換時間,而不要用時間換錢

  • 困局三《我無法》

自我限制是大家都會有的,很常聽到跳脫舒適圈、挑戰自我等等,但講的人多,做的人少,能夠堅持得更少。

「自律」及「面對恐懼」是本章重點。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很多事情只要先開始,就成功一半了,剩下一半只需要穩定的照著步調執行,就有機會看到成果。

恐懼來自於你不理解、未知、怕丟臉等狀況,但怎麼知道做了會如何?

唯一的方式,就是做一次就知道了。

你要怎麼去預防你不知道的事情?做好準備、理智思考,然後就去做就對了,萬一輸了,你反而會更知道將來要怎麼贏。

總結及反思o

人生說穿了,每件事情都是在賭,有機會獲利,也有風險會損失。無論如何,先把心理鍛鍊做好,獲勝機率就超過一半了。

以下截取書本提到的金句:

  • 人生沒有安全牌,Think Big才能贏者全拿。
  • 沒投出的球,百分之百不會進籃。
  • 別急著賺小錢,看長不看短才能賺得多。
  • 沒有貴不貴,只有值不值得。
  • 走進狼群,永遠往上比。

上述的資訊,同時建立在執行及學習足夠努力,提升自己評估每個決定的價值上,透過「自律」及面對「恐懼」排除干擾你的雜訊,做出高EV(Expected Value)的決定。

每個人的對生活想法不同,致富只是Raymond在追求自我的同時,選擇取得的成果之一,也許今天你想追求的生活不是如此,那也無妨。

但只要你有想做些什麼,想追求自己的夢想,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那還等什麼,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