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分類:

賴瑞好奇

《回顧藍籌之路》-從零開始到估值超過40億的NFT 大藍籌-BAYC無聊猿

《回顧藍籌之路》是預計會是一系列的文章,分享現今大家所認知的藍籌項目,背後的玩法及背景,主要是也想藉此紀錄跟整理自己對NFT領域的看法,從頭梳理自己加入市場的過程,並了解這些成功的項目,做了哪些事情,如果你也想了解更多關於這樣項目的資訊,歡迎追蹤我的其他文章。

Bored Ape Yacht Club AKA BAYC,又名無聊猿俱樂部,是由Gargamel、Gordon、Tomato和Sass所共同創立的Yuga Labs所發起。

截至目前為止,BAYC已經從當初的公售價0.08以太幣,到地板價平均有88-90以太幣,總售出價格已經來到640,600以太幣,Yuga Labs光在這個項目上就賺了4900億美金的版稅(版稅2.5%),相當驚人。

漲幅超可怕…

從公開Mint 價0.08eth,最高漲到250eth。

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Yuga Labs 曾經自己在Mirror敘述創辦的過程(原文連結),我簡單整理如下:

創辦人Gordon 和 Garga在2017年積極參與各種加密貨幣的活動、投資,花了很多錢、時間,然後跟多數人一樣,失去一切。

在NBA Top slot 後,Hashmasks 竄起,先前創辦人也注意到NFT項目包含像是CryptokittesCryptopunk,首次把NFT技術跟藝術品收藏聯想在一起,並有類似PFP(頭像)形式的發展。

創辦人招募了工程師Sass and Tomato,開始搭建整個項目。

NFT不僅是一個在新媒體上創作藝術和講述故事的機會,而且如果可以證明某個數位藝術品是真實的且獨有的,就可以使用該藝術品作為訪問特定內容、體驗、服裝的鑰匙。任何事物。你的 NFT 可以兼作專屬俱樂部的會員卡。

創辦人觀察到長期以來,加密貨幣信仰者稱自己為「Ape(猿)」。因此以此出發,設想了一個未來,加密領域的每個人都「成功了」。每個「模仿」或努力進入加密貨幣的人都變得超出了他們最瘋狂的想像。但是然後呢?無聊的「猿」做什麼?

一個想像中的「世界」:「在沼澤中的秘密俱樂部閒逛,僅限猿類。並在俱樂部浴室牆上的協作像素板上塗鴉。」

截自Bored Ape Yacht Club
到這邊,其實就是一個IP的起源,有了背景故事、角色、世界場景等等。

接下來,故事就有趣了。

BAYC 於 2021 年 4 月 23 日推出為期一周的預售,鑄造價 0.08 ETH(當時220美金) 。過了一周以上才鑄造完畢,於 2021 年 5 月 1 日售罄。在5/1當晚,使用BAYC合約人數超越UNISWAP

接下來一個月內陸續開了Youtube、發售了商品、也空投了一隻BAKC作為每隻BAYC的寵物,並以此為出發點開始搭建”猿”宇宙。

2021年8月,BAYC空投了血清,持有者可選擇用這個血清,讓他們的無聊猿「變異」,也在此公售另外10,000隻「變異猿」。

接下來分別在蘇富比及香港佳士得的拍賣更是拉高了整體聲量,帶動整個社群進入狂歡的氣氛,舉辦了APE FEST,手遊大賽、互動尋寶,讓所有的持有者參與其中。

2021年12月宣布與愛迪達的合作,再次吸引大家的關注,

Yuga Labs於2022年3月宣布買下Cryptopunk和meebit

這消息震驚了整個NFT和加密貨幣圈,如果要比喻的話大概就像是比特幣的所有權被以太坊創辦人V神買下來了的那種感覺,或用大家比較熟知的比喻,就像是肯德基把整個麥當勞買下來了。這個消息引爆了整個社群,所有人都瘋狂分享這個消息。

Yuga Labs 於一周後再度丟出重磅消息:發行猿宇宙土地(Othersides),僅能使用由Yuga Labs所發行的Ape coin購買,並於5/1正式公售。

同時,Yuga Labs也於2022年3月獲得種子輪募資,該輪募資募得了4.5億美元的資金,而Yuga Labs的估值則為40億美元(種子輪的數字這樣超可怕…)

至今一年的時間內,Yuga Labs已經由四人團隊成長為一個超過四十人的組織,被視為Web3.0的迪士尼,BAYC更像是一個搭載區塊鏈技術,在 NFT 應用場景下的 IP 生意,一路實現了從 IP 誕生、崛起到價值變現的閉環,創造了一套 NFT+IP 的商業玩法。

不可否認的是Yuga Labs的爆紅跟成功,一定程度的與環境/時代因素有關,但其中還是有非常值得學習的地方。

我自己觀察有以下幾點:

  1. 讓社群參與IP的「建立」,Web 3的最大特性是持有者擁有收藏品的權利,Yuga Labs更是全面開放持有者使用BAYC/MAYC,乃至後來收購的Cryptopunk和meebit,也完全一視同仁的開放權利,這點在市場牛市、眾人關注的情況下起到很好的聲量帶動效果,持有者自行分享二創,甚至為社群貢獻,又更吸引外界關注形成良性循環!
  2. 小步快行,目標明確,消息公開,從前面的整理可以看到,Yuga Labs大約每兩到三周就會發布一個消息,不論是空投、活動、收購,大大小小的消息,而從中也能看出Yuga Labs的中長期目標:打造「猿宇宙」。當每個發布的消息都能扣合最終目標的時候,社群信任感甚至信仰也就跟著大幅提升
  3. 名人效益加持,社群互動即時,在公售後迅速竄紅有很大一部分是名人加持,如NBA球星Curry在公售後不久就換上了BAYC作為推特的頭貼等等。在很早期就吸引了金字塔頂端的社會人士加入,逐漸也讓BAYC變成一個實質上高含金量的俱樂部(Club),一種跨區域、跨業態的高精度人脈交流社群,BAYC持有者Owen(NFT輕鬆聊EP7來賓),也有表示如果合作方是BAYC持有者的話,剛開始的合作就有一個很基本的信任基礎。
寫到這段突然覺得有點像同一年現象級APP Clubhouse雄起,其實兩者是同一個時間段的產物,但現今回顧大致可發現核心團隊的操作思維,所使用的載體,時空背景下所能獲得的時代紅利等等因素影響之下,導致天壤之別的結局。

總結來說,上述幾點是我在蒐集資料後自己得出的心得,我認為也適用於多數創業、創作乃至於發起一個新的專案這樣的事情。

對比所謂Web2.0的巨頭起源,其實本質相近,都是產品發布MVP(核心價值)>種子用戶(用戶基礎,自主散播)>名人加持(媒體聲量的散布,被更多人知道)

每個階段對應到現在的工作內容就是技術/產品X運營X商業開發/行銷,但加上時代紅利以及每個階段所獲得的資源量級不斷放大,高速的成就了Yuga Labs目前在NFT界的地位。

至於會不會繼續下去,我個人看法是會的,只要NFT的應用、使用者規模持續放大,在既有的基礎上成長或是發展全新的執行方向對Yuga Labs來說不是太難的事情,我也會持續關注,期待有一天能買得起BAYC,或是參與未來足以多頭鼎立的項目。

《數位觀察家》發票除了對獎之外,還有什麼可能的數據應用?

發票引發的思考

前幾天因為維修Apple watch,到了遠百A13,等待時間去旁邊買了一杯星巴克,點完餐,看店員分別在兩台機器操作,收到發票的時候,突然開始好奇,為什麼會有兩張呢?

兩張內容不一樣

因為我使用了電子載具,這兩張分別是星巴克的購物明細及遠東百貨的銷貨明細,細看可以發現幾個部分不同:

  1. 品項:
    遠百明細上只有寫著”餐飲/1項
    星巴克上寫著”冰抹茶那堤大杯/2杯
  2. 活動訊息:星巴克明細上寫著活動訊息【折】初夏SCHP,折扣73 /一杯147
  3. 卡號:我是用隨行卡消費的,星巴克明細上有二代隨行卡卡號

這邊就能簡單看出遠百跟星巴克能蒐集到的資訊不完全一樣:

遠百:僅能知道時間/地點/消費金額

星巴克:除上述外,還能知道活動訊息/卡號/消費品項/餐飲數目/隨行卡卡號

不禁讓我思考,遠百與星巴克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導致最終呈現出來的差距這麼大。

收了發票數據,然後呢?

問了從事百貨業的朋友,百貨業的商業模式概述如下:

(1)租賃:把店面整體租給商家自行經營,僅收取店鋪租金。在商品銷售流程的管理上相對鬆散許多。
(2)檔期行銷:一般櫃位/品牌會有自己的行銷檔期,而百貨業者為了吸引人潮,在母親節、年中慶、周年慶、春節等大檔期會聯合品牌一同推出優惠活動,行銷費用(含活動折扣)由品牌及百貨共同負擔(比例不同)。

圖片引自《股感知識庫

(3)包底抽成取其高
跟商家談好一個每月需支應的底價(通常為租金),如該月業績抽成大於底價,則以抽成計算。看不同業態及品牌,會有不同的抽成費率,約10~20%不等,這中間百貨及品牌主或代理商之間就有很多可討論及洽談空間。

單純看商業模式也挺正常的,但結合上面發票數據的觀察,不難發現百貨業在做數位轉型上的難點(消費者端)。

收集發票數據前,你還少了哪些步驟?

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零售業近期紛紛建立自己的服務生態系,要能將服務價值最大化的前提就是要了解你的客戶需求,將消費者與企業的接觸數據全部蒐集起來、歸戶,形成「One ID」,才能辨別消費者在服務生態系中的移動軌跡,進而優化或發展更新的服務模式。

所需蒐集的資訊不僅是消費上,更多的是希望透過消費者的「行為」,回推消費者決策當下的「動機」「影響變因」。

而如上述狀況,在實體消費場景下,百貨業僅能獲取時間/地點/消費金額等資訊,對於完整消費者數據這一環上,相對吃虧了些。
更別說百貨業線上渠道的經營,因業態所限制,不如一般零售業來的靈活而多樣化,也更進一步限縮了數據收集的空間。

短中長期影響

短期,不至於影響任何營業空間及利潤。中期,當消費者開始習慣透過第三方平台、線上服務消費後,百貨的角色就會漸漸尷尬了。長期就更為影響百貨的生存空間。